查看原文
其他

“去父母之邦”的那些人 ——中国人对侨民态度的变化

李子旸 李子旸 2021-01-24

点击上方[李子旸]关注→点击右上角[...]→选择[在看]




曾国藩有一个好朋友,也是湖南人,名叫郭嵩焘。他是中国首位驻外使节,而且是驻在当时的头号强国英国的公使。不过,郭嵩焘这个公使当得非常窝火,倒不是英国人欺负他,而是国内很多人因为他担任驻外公使而很看不起他。

 

1875年,清廷任命郭嵩焘为驻英公使,第二年又兼任驻法公使。英法两大国公使于一身,要是在今天简直是官运亨通,青云直上,可在当时,只让郭嵩焘得到一片骂声。在他的湖南老家,大家都认为他出使鬼子国,有辱名节,把湖南人的脸都丢尽了。

 

有人专门写了一副对联讽刺他。上联:出乎其类,拔乎其萃,不容于尧舜之世;下联是:未能事人,焉能事鬼,何必去父母之邦。

 

虽然郭嵩焘的驻外公使干得不错,卸任回国时,英法两国政府对他的评价都很高,但国内对他仍然不依不饶。回到湖南后,人们反在街上刷标语大骂他“勾结洋人”。如此过了几年,郭嵩焘黯然辞世。

 

郭嵩焘的遭遇,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思议。今天,谁要是担任中国驻英、驻法大使,旁人羡慕嫉妒巴结还来不及,哪里还会追着骂。

 

历史上,中国很早就把疆域扩展到了当时地理的极限。所谓“天下”,我们今天当然知道只是东亚大陆的主体部分,但对古人来说,天下就是仅有的人类活动区域。天下以外的地方,都毫无价值,是各种蛮夷鬼子们盘踞之处。正经人绝不会去那些地方。

 

其实,中国人很早就出洋闯荡了。至少从宋朝开始,就有中国人去东南亚做贸易,到明朝时就更多了,简直成帮成伙成行成市。事实上,从这个角度看,很有理由重新评估中国所谓的“闭关锁国”。

 

一般人印象中的明清等朝代的“闭关锁国”,其实只是官方、正式、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等意义上。如果从历史的真实情况看,中国对外的贸易、人员往来一直都很热闹。否则,东南亚那么多华裔是哪儿来的。

 

虽然对外贸易数量很大,虽然很多中国人到海外闯荡,但由于天朝的固有观念,大家认为,这些“去父母之邦”的人,都是自绝于文明之辈。为了贪图小利,不惜离开文明世界,深入不毛之地野蛮之邦,纯属见利忘义、不可理喻。既然如此,就让此辈自生自灭去吧。

 

所以,明清两朝,虽然海禁政策有松有紧,共同之处是对海外的中国人态度冷漠、毫不关心。朝廷固然有爱民、保民、养民之责,但只限于天朝范围内。至于那些“去父母之邦”的不肖子孙,朝廷就拿他们当弃民了。

 

1740年,荷兰人在雅加达(当时叫巴达维亚)屠杀了上万华人,史称“红溪惨案”。消息传到国内,乾隆却认为,这些华人是“自弃王化”“孽由自作”,根本无意过问,听之任之。

 

这就和西欧国家积极动用国家力量支持国民海外探险、拓殖、扩张形成了鲜明对比。当然,这不是说殖民主义是正确的,而是说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另有原因。

 

这是中国人对海外侨民态度的第一个阶段,冷漠不关心。

 

虽然朝廷对他们漠不关心,但很多海外华人还是自认中国人,保持着和故土的联系。这也为后来中国人对海外侨民态度的转变打下了基础。这其中,中国文化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,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。

 

中华民国建立以后,由于辛亥革命得到了海外华侨的大力帮助,所以,民国时期,海外侨民和国内的关系密切多了。这种密切关系在抗战中发展到高峰。以陈嘉庚为代表的爱国华侨,大力资助抗战,做出了很大贡献。

 

华侨领袖陈嘉庚 | 图片来源:互联网

 

中国人对海外侨民的态度进入了第二阶段。华侨,尤其是那些富有的华侨,在国内的地位逐渐提高,甚至有了一定的参政权。

 

新中国建立以后,遭遇到西方国家的全面封锁。这种情况下,海外华侨华人成为中国保持对外联系、引入国外多种资源的重要桥梁和帮手。国家对海外侨民的重视程度提高了。华侨甚至成为一直特殊的政治身份。

 

改革开放以后,海外侨民的地位更加重要。坦率地说,这一时期,中国有求于人之处很多。国家经济建设急需引进资金和技术,华人华侨的桥梁作用显得尤为重要。大量海外侨民,也确实为祖国做出了贡献。海外侨民能够对母国做出如此大贡献的,在全世界范围内,并不多见。

 

事实上,遍布全世界的华人华侨,成为中国的一项重要资源。

 

不过,伴随这个过程,中国社会也产生出相当的“崇洋媚外”的心理。相对国内的普通民众,海外侨民确实要富裕得多。而经济发展上的有求于人,也让有关部门格外优待他们。1980、1990年代可能是华人华侨地位最高的时期。海外侨民在母国有如此高地位的,在全世界范围内,同样也不多见。

 

有关部门“嫌贫爱富”,对海外侨民迎来送往,看上去有些自轻。不过,这种做法其实是高度实用主义的。所谓“外事无小事”,只是为了避免节外生枝、意外出事,妨碍国家利用国外的种种条件和资源。既然是实用主义者,只要环境条件发生变化,改弦更张,一点儿都不难。

 

随着中国自身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,以及中国民众收入水平、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。现在,从整体上来说,海外侨民相对于国内民众,已经谈不上更富裕,甚至有渐渐落后之势。

 

另一方面,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相当成熟,和国外的各项直接联系已经司空见惯。海外侨民作为桥梁、中介的重要性已经大不如前。于是,中国人对海外侨民的态度,从第一阶段的冷漠,经过第二阶段的热情,开始过渡到第三阶段。

 

这个阶段目前正在进行中,到底会达到什么情况,还有待观察。可以预计的是,在这个第三阶段,海外侨民在中国社会的地位和影响,将趋于边缘化,也就是不再那么重要。其实,这是正常状态。一个正常的国家,本应就是国内力量占据主导。海外人士发挥重要作用,只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,不可能也不应该一直如此。

 

当然,这种边缘化,也不是重新回到第一阶段国家对海外侨民的漠不关心。毕竟,背景已经完全不同。中国的世界地位、综合国力和对外开放程度都已今非昔比。今后,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向世界,包括移民、侨居、定居、常来常往等各种情况。但中国一定会成为中国人奋斗努力最主要的平台和最可靠的基地。海外侨民将不再是制度层面的重要问题,而只是当事人的个人偏好和选择问题。

 

中国人对海外侨民态度这三个阶段,颇类似于哲学上的正、反、合三个阶段。前两个阶段构成两种相反的状态,到第三个阶段,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正常态。

 

其实,这三个阶段,也是中国不断调整和外部世界关系的三个阶段,从漠然无视、到视如仇敌或者崇洋媚外,最后成为平常心。

 

经过这三个阶段,中国终结和世界深度融为一体。



本文系原创作品,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。其它公众号转载及商业合作请后台联系,谢谢。


新冠战役是一场刺激了整个西方的新甲午战争

中国在防疫中展现的超强国家能力

一次美国经济学家主导的制度改革

美国是军事强国吗?(全文)

民国废止中医案失败背后的深层思考

我国是怎样战胜蝗灾的

自媒体时代,学会不被话术带偏

如何看疫情之后的经济损失和新机遇

是什么让医疗和教育如此特殊?

香港社会制度的落后性(全文)
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